在三国时期,蜀汉的国土面积最小,人才相对较少,文臣武将更是寥寥无几,几乎都依赖诸葛亮支撑整个国家的政务和军事。然而合法配资平台排名,蜀汉建立初期,尽管人才不多,但并非完全匮乏。
为了确保国家的稳定,诸葛亮不得不采取一定手段,压制有实力的官员和将领,防止他们反叛。然而,这种做法却也带来了负面影响。在《三国演义》里,罗贯中将诸葛亮描绘成一个几乎没有缺点的完人,但历史中的诸葛亮,显然并非毫无瑕疵,他也曾做出过一些备受争议的决定。
诸葛亮“忠诚于蜀汉”的问题,一直是后人讨论的焦点。有些人质疑他北伐是否是为了建立一个由他掌控的大权之国,而非仅仅是为了恢复蜀汉的国力。要支持这一观点的理由之一是刘备的态度及一些具体事件。
展开剩余73%当刘备临终时,他在白帝城托孤,选择了诸葛亮和李严作为两位重臣。为何要有李严的存在?是否刘备在心中有所顾虑,担心诸葛亮心怀叛逆?这个问题永远没有确切答案。然而从刘备的角度看,诸葛亮的确威胁很大。刘备从底层一步步崛起,他的眼光无疑是非常独到的。有人认为刘备留下李严,正是为了制衡诸葛亮,这也表明刘备可能对诸葛亮有所戒心。但最终的事实证明,诸葛亮并没有背叛蜀汉,反而是尽心尽力地进行北伐,而不是在成都搞什么权力斗争。
然而,刘禅虽然没有理会那些诬告诸葛亮的人,但这些人在刘禅耳边不停地挑拨,甚至有些人渴望能够取而代之。值得一提的是,李严就是这样一个人。虽然李严曾经因几次战功被刘备看中,但他的为人并不正派。李严除了那几次胜仗外,之后的军事和政治成就几乎为零,反而常常与人发生矛盾。在诸葛亮北伐期间,李严在负责粮草的问题上也屡次失误,最终诸葛亮不得不将他废除。
此外,魏延也是蜀汉的猛将之一,在诸葛亮北伐时,魏延是最得力的将领之一。但在诸葛亮去世前,魏延却因不满自己没能接掌军权,公开表达了自己想带兵进攻的想法。诸葛亮去世后,魏延的表现让人对他是否有反叛之心产生了怀疑。最后,魏延因与杨仪争权而失败,最终被处死。
除了李严和魏延,蜀汉还有两位重要人物,刘备的养子刘封和孟达。刘封虽然是收养的,但他从小便与刘备亲近,军事才能也比刘禅强很多,深得刘备信任。然而,刘封在镇守上庸时未能及时支援关羽,导致关羽被杀,刘备因此对他失望,最终把他赐死。孟达在蜀汉时表现优秀,刘备也对他很器重,但在关羽死后,孟达担心自己会因此被牵连,选择背叛,投靠魏国。虽然曹丕曾对孟达很优待,但在魏国内部,孟达始终不被信任,最终死于魏国。
李严、魏延、刘封和孟达都是有能力的将领,如果能为蜀汉所用,必能带来不小的益处。然而,他们各自的性格缺陷和错误决策,最终让他们没能为蜀汉的事业做出更大贡献。诸葛亮的核心目标一直是保障蜀汉的存续,为了这个大局,他不得不舍弃这些可能引发麻烦的人才,即便他们曾经有过突出表现。
发布于:天津市景盛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